close
溝通是一門很大的藝術
有句話說 『專案管理90%左右都在做溝通。』
跟誰溝通,跟所謂的Stakeholder做溝通,包含你的專案成員、功能主管、高階主管、客戶,一堆哩哩摳摳有的沒的人,我們在做專案時,有句話很有道理,他是這樣講的:『不要忽視你不認識的人,因為他可能會影響到你的專案。』
這句話非常中肯,因為你不會知道這個人跟你的主管、老闆是有關係的,你也不知道這個人其實是客戶PM的老闆或是有影響力的用戶,因此在專案過程中,對待每 個人都應該小心,曾經有一次我做一個案子,在一次討論會議中,我說了一句讓我後悔萬分的話:『這個決策似乎有點草率。』
現場有個我不認識的人問我:『哪邊草率?』
接著我表達了我的想法,他回答我:『這個決策是我作的。』
我趕緊跟他請教他的想法是什麼,順便試探一下他是何許人物,結果他是客戶的總經理,我一邊感到頭昏腦脹,一邊設法讓他理解我的想法,但當時我不知道他心裡 會不會感到不舒服,所以會後我把我的想法又整理了一下,弄成一份投影片,私底下去找他,誠意十足的跟他說明我的建議,之後雖然成功獲取他的信任,但那場會 議還是冒出了我一身冷汗。
上頭案例只是告訴大家要認真看待每個可能會與專案有關的人,他可能隱藏在任何你看的到或看不到的地方,下方我們來說說跟這些人做好溝通為什麼重要吧。
大家應該還記得這張圖吧,一個需求的誤解,最後出來真的結果完全不一樣了,而這也是溝通的資訊落差:
我想大家對人際網路的概念應該都很熟悉了,當人數愈多時,溝通的線路愈多,當A跟B出現誤解時,B可能會再把錯誤的資訊傳遞給C,這時候團隊間就會產生資訊落差,資訊落差輕則出現白做工(做錯重做),重則讓專案失敗。
在PMP中提到溝通要講究溝通方法與技術,然而最重要的是做資訊的再確認,下圖是一個溝通的Model,A跟B說話,會先將自己所想的做過編碼,然後將內 容說給B知道,而B收到後,依他所理解,將A說的內容消化,然後再轉成自己的認知,回覆給A,A收到後再確認跟他本來所說得是否相同。
這個看似簡單,但我們自己在實務上發現,很多誤解都是來自於這邊,很多時候,我們交付了一件工作,會問有沒有問題,這時候聽到的絕大多數是:
『好的好的,我知道了。』
『沒有問題。』
『我了解了。』
這些回覆後面,可能只有不到50%是真的沒有誤解你所說的內容,而剩下的50%,是有所誤解的,要排除誤解,就是做好溝通模式,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決方法。
1.如果要確認專案成員了解我們所提的需求,我可能不會問:有沒有問題?而是問,好了,那你接下來打算怎麼做?
2.如果要確認我們沒有誤解客戶或者老闆的想法,我可能會說:不好意思,我簡單的summary一下剛剛我們討論的內容,如果有錯的話再麻煩指正一下。
3.....
上面的方法不是唯一,有時候看跟對方的熟悉程度,很不熟跟很熟的做法會差別很大,但交情普普或者階級差太多的,使用上頭2.的做法應該都OK,當然了,有正式的文件可以給大家簽名確認也是很重要的。
其實專案會出現進度延遲、成本超支、範圍不斷變動等問題,關鍵都在於溝通,而處理這些問題的步驟可能10個PM有10種做法,但第一要務肯定是做溝通,了 解發生了什麼事情?該找什麼人討論?要得到什麼共識?該如何向下進行?如何避免下次再發生?這些都是需要有良好的溝通才能得到的。
專案經理所需具備的一個重要特質『不抗拒溝通』,目前我見過抗拒溝通的專案經理都做得很辛苦,鮮少活得很健康的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